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栏文章» 干部锻炼» 深入基层经历炼实践归来话感受

深入基层经历炼实践归来话感受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6-01-20 | 【 字体: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部党组关于加强青年干部培养的要求,切实增强院机关干部队伍的建设,我院自2011年启动了院机关年轻干部赴基层进行实践锻炼的活动。根据活动总体部署和组织安排,我有幸成为第二批参加锻炼活动的成员,被安排到棉花研究所和祁阳红壤实验站进行为期一年的基层锻炼。
  一年来,得到了院领导、人事局、国合局领导的亲切关怀,研究所和实验基地各级领导与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深刻体会到基层大家庭的温暖与工作环境的和谐融洽。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年的锻炼已接近尾声,虽然时间十分短暂,但基层的锻炼却为我人生的成长历程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细细品来,感受颇深。

一、主要做法
  (一)做好预案,循序渐进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李金祥副院长在我们临行前的启动会上强调“基层是青年干部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大课堂”,而上好这堂课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因此,临行前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有关基层锻炼的文件和讲话精神,我初步制定了一年的工作计划,到达棉花所后,又积极与所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并交换意见,对工作计划进行了补充,明确了要熟悉研究所机构设置与职能、调查国际合作开展情况、知晓科学研究概况、了解南繁基地与祁阳站发展现状等几个工作重点。一年来,通过及时总结阶段工作,据实调整工作预案,避免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工作安排。事实证明,做好预案对开展之后的锻炼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即使当初的目标未能一一实现,但针对每步计划都做出了切实行动,使实践锻炼活动丰富而不空洞,具体而不笼统。
  (二)勤于学习,虚心求教
  到研究所后,我先后通过阅览研究所网站、学习所内规章制度、参阅专业著作等方式,对棉花所的概况、管理模式和研究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棉花所的网站建设十分完备,各层级专家队伍、获奖成果、育成品种、授权专利、期刊著作等均罗列的面面俱到,对帮助我初步了解研究所情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方面,我深入学习了《中国棉文化》、《中国棉史记事》、《中国棉花抗病育种》、《WTO与中国棉花十年》、《棉花优质高产的理论与技术》等专业书籍,对棉花领域的各个方面均加强了认识,大到棉花生产的发展、消费需求、进出口贸易、生产布局调整等,细到棉花的生物学特性、品种繁育、种植制度、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我都一一涉足。
由于专业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产生了很多或“专”或“弱”的问题。韩长赋部长在青年干部实践锻炼动员会上曾勉励大家:“要养成勤思考、善琢磨、乐实践的良好习惯,脑子里要时常装着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去看、去听、去问、去想,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实现认识的飞跃”。我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记下,待到去各研究室锻炼时再去请教科研人员,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收获:在生物技术室,学到了基因枪法转基因技术、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转基因植物;在植保室,学到了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方法;在检测中心,了解了棉种检测的主要指标,原种、硫酸脱绒种和包衣种的种植情况等等。将这些知识武装进头脑,发自内心的感觉到自己不只是一名来所锻炼的“客人”,而更像一名“中棉所人”了。
  (三)转变角色,扎实锻炼
  自2006年入职以来,我一直在国际合作局工作,期间虽借调农业部一年,但依然是在机关部门从事国际合作的管理工作,工作经历单一,缺乏基层尤其是研究所的工作经验。此次锻炼给了我难得的做一名“研究所人”的机会,我将自己定位成“小学生”,向专家请教,向管理人员请教,向农民朋友请教,在学习中进步和成长。我先后在人事处等4个职能部门和生物技术室等7个研究室进行锻炼,期间还赴祁阳红壤实验站以及南繁基地进行了学习和调研。
  在职能部门,我协助人事部门完成了一批干部的“四审定”工作,全面参与了2013年新入职人员的招聘,完成数篇新闻稿的撰写和校对,参与了接待上级领导调研和组织会议等活动;在研究室,我深入地同各研究室主任就该室国际合作情况和需求展开座谈,边采访、边记录、边思考、边总结,共记录了共约4000多字的采访笔记,详细记录了每个研究室国际合作的现状和需求,并根据其研究特点和领域,为其分别找出对口的国外单位和国际组织,梳理出可以申请项目的各种渠道;在实验室,我穿起白大褂,带上橡胶手套,仔细学习和认识每一台机器的名称和作用;在田间,跟随科研人员看墒情,参加春季棉花大播种,看起垄开沟机开沟覆膜,拿起小碗跟随雇工大姐们撒种;在基地,冒着酷暑和蚊虫叮咬,深入塑料大棚摘棉桃、看轧棉机日夜轰鸣、拿起镰刀收割春小麦、下水田学晚稻插秧……。
在一年的锻炼中,我力求多看、多问、多学、多做,切实摆脱了来所锻炼的“客人”形象,努力做到了干一样像一样,正是由于切实实现了角色转变,使我更好更快地掌握了基层单位的情况,克服了离家远的困难,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确保了基层锻炼的效果。
  (四)严格自律,不辱使命
  院里选派我们到基层,目的是把青年干部放到基层去锻炼,放到实践中去考察。因此,临行之前我给自己规定,要严格遵守锻炼单位的工作纪律,克服环境陌生的困难,找准自己的位置,服务大局。力戒“做客”思想,将锻炼单位放在第一位,同单位职工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力戒“歇气”思想,树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力戒“镀金”思想,树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观念。也正是这种做法,让我与锻炼单位的同事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将心比心地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为我的基层锻炼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重点工作
  按照事先拟定的锻炼方案,结合锻炼的实际情况,我将一年重点工作归纳如下:
  (一)完成了“棉花所国际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锻炼期间棉花所入选了我院“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研究所,按照“创新工程”的总体部署和整体要求,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深入了解棉花研究所的国际合作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创新工程大背景下开展国际合作的需求。
  以往的各种国际合作会议、研究所专题汇报等活动给了我们掌握研究所国际合作情况的机会,但往往都是与相关业务负责人的交流,其反映的问题未必能全部代表科研人员的真实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摸清实况,我们开展了一次面向全所的问卷调查,并得到了研究所全体职工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涵盖了各职能部门和研究室,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完成“棉花所国际合作工作问卷调研报告”,并提交所领导审阅,得到了大力好评,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成了“祁阳站与英国洛桑站对比分析报告”
  祁阳站是我国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祁阳站锻炼的两个月里,我无时无刻不被这种精神感动和鼓舞着:老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田间地头,坚守那些持续的土样和数据;年轻同志毅然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而选择扎根农村;全站上下齐心协力,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将实验站建设成为先进的综合性实验基地。
  在锻炼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尽管祁阳站地处偏远,但国际合作交流却不断,不时有外国专家学者来站考察调研,在院部做合作研究的国际友人来站里取土样等。在调研中我得知:祁阳站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同韩国、日本等国家开展了项目合作,国际上其他长期定位实验站的同仁(例如英国洛桑站)曾多次来站考察交流,祁阳站的中长期规划里也提到要把祁阳站打造成中国的“洛桑”…据此,我萌生了要把祁阳站同英国洛桑站做一个对比分析的念头,看看祁阳站同世界领先的洛桑站差距在哪里。有了想法,便有了行动的动力,我通过收集站里资料,浏览并翻译国外网站,电话采访曾在英国洛桑站工作过的专家等方式,在将两站就发展历程、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组织机构、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对比基础上,完成了7000多字的调研报告。在提交给站里同事后,得到一致好评。我也已将该报告整理投稿至《世界农业》并得到录用,希望祁阳站的历程和心声可以被更多的同仁关注和重视。
  (三)协助棉花所申请了英国国际发展署项目
  在棉花所锻炼期间,我一直保持同相关的国外机构以及驻华办事处的联络,积极向他们推介棉花所的研究优势,请求外方在有关棉花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上给予帮助和支持。今年4月份得知,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拟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共同申请一项英国国际发展署项目,项目研究内容是向非洲国家传播先进的棉种加工技术以提高小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经由我引荐,并经所领导认可,由棉花所检测中心牵头,与CABI共同申请了该项目,并通过第一轮评选。虽然由于竞争单位太多没有获得最终资助,但该合作模式依然得到了研究所和局里的认可,并首次使棉花所和CABI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进一步增深了解和增强合作开辟了新的通道。同时证明,只有对研究所进行深入调研,通盘了解研究所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帮助研究所与相关国际机构对接,更好地为研究所服务。
  (四)其他工作
  锻炼期间,除完成以上几项主要工作外,还完成了一些其他工作,包括翻译并协助设计棉花所英文稿纸、负责接听外宾来电、设计制作了祁阳站的英文PPT、向祁阳站作国际合作局工作情况的汇报、为该站人员解读国际合作项目/留学基金项目申报流程等等。

三、几点体会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通过共同工作与实践调研,零距离观察所情站貌,零距离体验科研生活状态,零距离触摸科研人员所思所想,零距离操作仪器设备,让我对基层科研单位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科研人员的想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对未来农业科研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肩负的使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付诸于实践,才能增长才干
  锻炼的一年里,由于工作计划的安排,只在各研究室待了几个月的时间,但在这短短几个月中,却让我充分感受到科研人员的工作艰辛。当置身于春季大播种的广袤农田里,看着科研人员嘴上那一道道被风吹裂的口子,才知道每棵棉花的茁壮生长都倾注了科研人员的极大心血;当拿起试管做实验时,才知道严谨标准的方案设计对取得真实可靠数据的重要性和时间对于科研人员的紧迫感。深感自豪的是,我现在也掌握了一些专业术语和操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对微观科研领域的认识。
通过来院近七年的工作经历,我越来越意识到,作为一名服务研究所的管理人员,要想真正服好务,仅有良好的行政办公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能决定服务质量。比如,为各研究所申报专业性国际会议是我的工作内容之一,而申报材料中最重要的部分则是本专业背景介绍和理由,决定着上级领导是否同意批复。以往在校对补充申报材料时,经常对各种专业术语“头大”,需要时常上网查阅,不时向专家电话请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与专家的本意“背道而驰”。经过在棉花所完成专业知识的补充,回头再对照自己以往申报棉花基因组会议的签报,竟发现以前的很多疑问都迎刃而解了,可见掌握专业知识对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性。我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去其他研究所进行锻炼和学习,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尽快向“复合型”人才靠拢。
  第二,真正接地气,才能带回思考
  我以前从未深入到南方的农村体会过农村的面貌,祁阳站锻炼给了我一个近距离深入农村、接近农民的机会。我们同村民聊天,看农村风貌,深切感受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强农惠农”政策下,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农民大都过上了好日子。但经过留心观察,结合十八大文件以及近期有关“三农”的热点政策,也发现了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一是谁来种地的问题,当地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赴城市打工,村里剩余的基本都是“3861”部队,这种情况在农村十分普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农户,加速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可由于农资成本过高,粮食作为大宗农产品单位价值较低,单凭种地的收入如何才能把有能力懂专业知识的务工人员吸引返乡?且当地地形为山地丘陵,土地零散化,不宜使用大型机械,我看到村里的一些小块水稻田因农业机械无法做到“碎石去渣”且机身笨重,仍用水牛犁地,这样的条件如何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二是村容村貌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当地很多村民依靠在外打工逐渐变得富裕,很多人家都盖起了气派的二、三层小楼,风格各不相同,甚至有不少“美式”和“希腊风”,但效果却“中不中,洋不洋”,在南方本该清新灵秀的风光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还有些突兀。能否制定农村统一建设规划,突显出我们的民族特色或者传统南方风貌的文化来呢?而在“豪宅”的背后,经常看到各种私搭乱建的简易厕所,污水横流、随意排放。看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的改造还真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啊。幸而习总书记近期提出了改善农村环境,学习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真心希望能早日在全国农村大范围推广…
  如果不是留下足迹,我大概不会如此切身的发现并思考这些问题,也不会这么深刻地理解到三农问题才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年轻干部,我前所未有地感觉到任重而道远。
  第三,建立起友谊,才能听到心声
  锻炼之前,与科研人员的接触多是工作中的照章办事,没有深入的相处,不太可能听到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作为院机关的年轻干部,到了研究所和实验站,也自然是受到客客气气的对待,但如果仅停留在客气的层面,基层锻炼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锻炼期间,通过与科研人员聊生活、唠家常,逐步建立起深厚的友情,感情深了,话题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在同祁阳站同志的聊天中得知,祁阳站目前只承担了一些中央级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实验站的发展,该情况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站里多次与资划所和相关业务司局召开论证会讨论与湖南省相关单位共建的事宜,这样一则是能获得地方项目的支持,二是与地方单位联系更紧密也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由于诸多客观原因,该计划迄今尚未成功,但与地方共建的想法却始终萦绕在全站人的心里;棉花所的玉米小麦室是一个较特殊的研究室,特就特在身在棉花所搞的却是玉米小麦,基于某些历史原因该室留在棉花所并一直延续至今。该室虽然处于“边缘”,但科研工作却一点都不落后,在过去十年间,共有7个小麦育成品种通过国家(省)级审定,加之安阳处于玉米小麦主产区腹地,在玉米小麦育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深入交谈我得知,院里有关玉米小麦等大作物的众多项目或计划鲜有人能想到他们,导致其始终“游离”在外…
  上述情况是在同科研人员深入相处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些问题,在此我也想将他们的“心声”反映出去,呼吁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第四,触摸到希望,更能坚定信念
棉花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先后培育棉花新品种85个,推广种植面积最高时几乎占全国的50%;90年代率先培育出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使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由5%上升到95%以上;收集保存棉花种质资源8300多份,研发出的棉花高产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和棉花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获得各类丰硕奖项。这丰厚的成绩是“中棉所人”数年刻苦奋斗的果实,是一代代科研人员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长城,为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让我看到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
不仅这些成果激励着我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基层单位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与钻研精神更是让我感到敬佩与振奋:棉花所的毛树春研究员是有名的“著书大户”,棉花所成立以来共出版著作164部,毛老师主编的竟多达31部;最近由他主编出版的第三版《中国棉花栽培学》更是前后历经了十年的时间才编著而成。毛老师经常夜以继日地加班,有时甚至连续二十多天吃住在办公室,大年三十夜里办公室都有他的身影;南繁基地的同志们常年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却毫无怨言,为的是坚守那块伟大的科研阵地;祁阳站的高菊生老师在长期定位监测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一年发表文章十几篇;秦道珠站长虽已退休多年,仍坚持编著了《南方水稻栽培学》…他们这种献身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让我看到了我国的农业科研事业必将更进一步的曙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农业科研事业的决心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信心。我深信,一旦树立了信念,就有了奋斗的决心,我将时刻以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勉励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实至名归的“农科人”。

结束语:
  组织年轻干部实践锻炼,不仅是落实中央和部党组关于加强青年干部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青年干部自身成长的现实需要。“不历州县,不拟台省”,通过锻炼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能力,不是单靠坐在办公室学习、工作就能养成的,我们年轻干部需要克服“自闭症”:走出办公室、走出机关门,多到一线走走,多向群众请教,在基层砥砺和锤炼,才能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再次感谢院里给我提供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关心,处内的同事承担了本来我的那份工作,使我深切感受到人间处处是真情。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回报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第二批实践锻炼干部、中国农科院国际合作局黄丹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