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工作» 专家队伍» 两院院士

两院院士

   朱祖祥(1916—1996),男,浙江宁波人,著名土壤学家。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1948年获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农化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期研究影响土壤中交换态阳离子有效性和各种因子,提出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和晶格结构效应等概念。对土壤和水稻营养障碍化学诊断的理论、方法及标准等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长期从事土壤理化性状检测手段、土壤磷化学及其有效养分和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研究,并对绿肥肥效机制、土壤化学环境及污染物转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总编委会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编委会主任,并被特约为《国际热带农业》(印度出版,英文版)编委。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土壤学》获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曾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省科学大会、省教育委员会以及国家教育委员会多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求真、求善、求美,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是德、是智、是体,教书育人,贵在薰沐。”这是朱祖祥先生的题言,也是他一生经历与追求的最真实写照

 

为农业科研教育求真求善求美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祖祥

潜心科学研究

  ——他仅用3年时间就获得美国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开创了我国土壤学科的新领域,是土壤化学的奠基人;
——他创建中国水稻研究所,并为之争取到世界银行专项长期无息巨额贷款。

  朱祖祥对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有很深造诣。1944年冬,他被浙江大学选送到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主修土壤化学,副修植物生理学、表面化学。整个留学期间,他放弃寒暑假,并利用一切机会在试验场的农业化学室做分析工作。他选修并完成的学分总数,超过博士学位定额30多分,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两篇学位论文,荣获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朱祖祥学成回国前,其系主任和导师特致函浙江大学,对其学业水平和科研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并赞扬他在该校土壤系研究生中享有的声誉。
朱祖祥早期主要研究影响土壤中交换态阳离子有效性和各种因子,率先提出的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两种概念,深刻阐明了土壤有效养分的动态及其差异根源,为美国的一些土壤学教科书和国外不少专业论文所引用。他和学生们研究的土壤酸度混合指示剂,其配方在我国土壤学界很快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农业部将这种指示剂的配方列入美国《土壤调查手册》中。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指导研究生研究磷的土壤化学,并在国内率先研究土壤养分和水分能量。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研究作物和土壤营养化学诊断,提出水稻营养和土壤化学诊断的简易方法及有关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研究土壤养分、水分能量概念以及有关热力学函数表达的理论和应用,还在绿肥肥效机制的探讨、土壤化学环境和污染物的转化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撰有学术论文、著作、译著约90篇(种),开创了我国土壤学科的新领域,在国内外土壤学界有重大影响,是土壤化学的奠基人。他曾主持全国土壤普查、土壤诊断研究协作组工作,对土壤和作物营养诊断的化学速测进行大量试验。他领衔撰写的《土壤和植物营养诊断速测方法》一书,行销全国,他所研制的土壤营养诊断比色卡,则被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大量采用,从而推动了全国各省土壤诊断、作物施肥研究的蓬勃发展。朱祖祥创立的许多理论与技术在土壤科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曾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省科学大会、省教育委员会以及国家教育委员会多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朱祖祥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评议组成员、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总编委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热带农业》特约编委等职。他曾多次率团赴美国、英国、前联邦德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和进行考察活动,与国际同行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同美国、英国、前联邦德国的几所大学及科研机构达成或签订了学术和培训协议,积极促进国际间校际、所际的合作关系。
中国稻米总产量居世界之冠,水稻种植历史久、分布广,品种资源丰富,杂交稻、矮秆稻育种等为世界瞩目。但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稻作专业研究机构。为组织、协调和发展我国的稻作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1981年农业部决定建立中国水稻研究所。朱祖祥为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稻作专业研究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作为中国水稻研究所筹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后任该所理事会副理事长),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投入到建所的各项工作中去。特别是在争取世界银行专项长期无息巨额贷款,签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长期科技合作协议等方面,他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信息联系与传递、参与谈判和决策协调的作用。

悉心农学教育

  ——他是我国最早培养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导师;
——他高瞻远瞩,早在1978年就意识到污染问题,在原浙江农业大学建立了全国农业院校的首个环境保护系。

  自1938年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留任助教到1996年不幸因公逝世,50多年来朱祖祥一直从事农学教育工作,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农业骨干人才。当他还是浙江大学学生和毕业后任助教时,就多次向学校陈述建立农化系的必要性。后经校委会讨论通过,正式成立了农化系。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大量图书、仪器、药品和必要的教学设备也同时迁运,朱祖祥就担负了押运整个农学院仪器、药品等设备的艰辛重任。其间水陆周转,他或高卧于箱顶激流行舟,或曲蹲于箱背以避逆风,历经千辛万苦,南下江西赣州,中转广西阳朔、宜山,终于安全迁至贵州。在贵州湄潭,他作为农化系里仅有的两个青年助教之一,热情奔放地全力投入建设实验室,开辟试验地,收集文献资料,配合教授备课等工作。在实验用房、仪器不敷周转时,他就利用晚上或假日为同学安排实验,热心执教,恪尽职守。1942年,他升为讲师。1948年,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当时浙江大学农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33岁的朱祖祥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主任,他竭尽全力,充实教师队伍,广开专业设置,为农化系的建设与发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他又致力于浙江农业大学的发展壮大,历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农化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为浙江农业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指导、培养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是我国最早培养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导师。朱祖祥遵循的准则是事业第一,工作至上。他治学严谨,尽管学识渊博,仍精心备课,一丝不苟。教学中特别强调“三基”,即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科学实验基本技能。他敦厚淳朴,平易近人,对年轻一代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总是满腔热情,循循善诱,务求严谨,从不草率,解答疑难问题准确、正规,查考有据。他执教5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大学本科毕业生和2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接受过由国家教委下达的外籍研究生(包括美国、前联邦德国博士研究生)来华进修的指导任务,学生遍布国内外,为提高我国土壤科学研究水平,壮大科研力量及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他还受各方委托,培养土壤化学专门人才,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省曾受过朱祖祥培养的学生,有不少都已成为科技方面的干才或担任重要科技管理工作。
朱祖祥在肩负行政和讲课的双重任务下,先后编写出全国最早的《土壤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教材,其中《土壤学》教材,被广泛采用,1988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与土壤学教材建设密切相关的是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土壤标本馆。浙江农业大学的土壤化学实验室、土壤物理实验室、恒温室以及土壤标本陈列馆等,都是在朱祖祥亲自参加、领导下建成的。他和其他教师一起,收集了全国各主要土类的整段标本,还结合土壤普查收集了上千个土壤样本。他对土壤标本陈列馆的建立,从标本征集、陈列柜饰、房舍修建,乃至经费申请等等,事无巨细,无不躬亲。该陈列馆在20世纪80年代前曾被誉为宏大完备的土壤实习馆,亦为来访宾客必到的参观场所。
朱祖祥远见卓识,早在1978年就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在原浙江农业大学建立了全国农业院校的首个环境保护系。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朱祖祥就在土壤化学、植物营养生理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在农业院校开设环境保护专业,在他的主持下,原浙江农业大学从1978年开始招收环境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农业部也从1980年开始委托浙江农业大学为国家举办农业环境保护干部培训班。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农业大学在全国最早建立了“农业环境保护学博士点”,至此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研究、管理、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心社会活动

  ——他求真求善求美,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
——他是浙江省科协的创始人之一;
——他80高龄因公殉职,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朱祖祥既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又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担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负责科教文卫方面工作的十几年里,他非常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制定该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和《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条例》等法规,他跋山涉水,不畏艰险,走遍全省各地,访问人大代表,倾听群众意见。为了解法律的贯彻实施情况,他经常深入基层视察调研,并亲自动手撰写议案,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是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主委、名誉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为九三学社的参政议政和地方组织建设,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担任过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朱祖祥十分关注科协和学会的健康成长。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就是浙江省科协的创始人之一,担任过浙江省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省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他不辞辛劳,积极组织和参加学术活动,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作出了不少贡献。1990年3月,他获得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荣誉奖章。
朱祖祥对家乡、对母校有很深的感情。朱祖祥先求读于慈湖高等小学堂(今慈湖中学)和民强中学,后在效实中学学习5年。1989年4月,他为母校慈湖中学题词“求真、求善、求美,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是德、是智、是体,教书育人,贵在薰沐。”1994年10月,他到故乡出席应氏家族捐资重建慈湖中学落成典礼,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回忆了母校师长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并任慈湖中学首届校友会的名誉会长。
朱祖祥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具有高度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1983年,他去前联邦德国访问途中,曾应友人之求即兴填词:“远山青,近野绿,异国风光炎黄情,无奈十年误岁月,奋身‘四化’兴国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心声。1996年,已80高龄的朱祖祥依然精神矍铄,参加长江三角洲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考察,然而就在赴江浙沪实地考察途中,突生变故,不幸于11月18日在绍兴逝世,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位中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土壤化学的奠基人,一生桃李满天下,“为人师表求真求善求美贵在奉献,教书育人是德是智是体严于律己”,这既是朱祖祥院士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他半个多世纪为人师表的真实写照。